第813章 欢迎回家(3)(1 / 2)

华娱之2000 河狸的米饭 1810 字 2个月前

欢迎回家(3)

“相信我,格雷,这里面一定有问题。”</p>

美国,《华盛顿邮报》,某间办公室内。</p>

将一大堆有关于周易的文件、照片摆在老大案头上后,大卫·艾利森扯着领带松了松气,而后双手压在了办公桌上,双眸死死盯着屁股宛如在办公椅上生根的老友:“这里面一定有问题,绝对可以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闻。</p>

“我认为斯派克绝对有在暗地里操纵美国社会舆论的嫌疑,且他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p>

作为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报刊之一,《华盛顿邮报》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声名。</p>

wwш▲ tta n▲ c〇</p>

周易作为一个红遍全球的铁血中国籍歌手,他们编辑部内不少人都盯着这个男人,企图从他身上整点大新闻出来。</p>

只是这些人大致都分为了三派——</p>

一派就是之前那种真被成绩打服了,转而发刊文跟着吹捧的,这属于是对战绩低头了;</p>

一派就是墙头草,主打一个左右脑互搏。</p>

最后一派,就是大卫·艾利森所在的中国威胁派。</p>

今年三十五岁的大卫正值年轻力壮,属于是太想进步了的一员。</p>

在找能写的中国新闻点的时候,注意到了周易相关新闻里存在的一丝丝不对劲,敏锐嗅到了他可能是真的隐瞒了什么东西,立即恶向胆边生——</p>

一个“周易试图操纵美国舆论”的点子顿时从他脑海当中迸发了出来。</p>

不要觉得这很离谱,实际上这在《华盛顿邮报》里头属于是基操,最起码这个新闻当中的主体斯派克是确有其人。</p>

况且随着斯派克在美国的表现愈发强势,中国威胁论等阴谋论同样也有着很大的市场。</p>

为了新闻热点凭空编造这种事,他们早已经驾轻就熟了。</p>

就比如说《华盛顿邮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新闻造假——为了博眼球,直接写了一名8岁儿童吸食海洛因的文章,还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p>

结果后续被曝光该报道的主人公是虚构的。</p>

是的没错,从头到尾都是一篇虚构的新闻,就这么水灵灵的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p>

“我可以去向本申请,但前提是你得找到能够写的依据。否则的话,斯派克会送你进监狱的。相信我,现在的他做得到。”</p>

本·布拉德利,《华盛顿邮报》总编,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新闻界人物。自从1965年上任《华盛顿邮报》总编之后,截止到去年也就是2004年为止,带着报社一共拿下了18次普利策奖。</p>

《8岁孩童吸食海洛因》这个弥天大谎同样出自他的首肯。</p>

只不过,由于后面实在是圆不回去了,普利策评委会干脆又把奖收回去了,权当无事发生。</p>

唾面自干嘛,不寒碜。</p>

事后岁月史书一下,就不会有太多美国民众关注这些事。</p>

“没问题。”</p>

满脑子都是进步的大卫完全无所谓,兴冲冲的就回家准备了。</p>

事实上,他之所以敢回来找报社提,就是因为他有几个线人都听到了斯派克封口费给的很大方的风声——还是签了合同的那种。</p>

那么,是什么东西需要给封口费还要签合同呢?</p>

真是好难猜啊~</p>

尤其是考虑到斯派克现在本身就负面、正面新闻到处乱飞的情况下,据说涉及到的人数还有点多。</p>

“这个消息来源我可以保证是真的,你可以交叉验证。不过斯派克的封口费具体给了什么人就不是我们能知道的了,只知道他出手很阔绰,合同限制的也很死,所以没有人愿意出来提供更具体的信息。”</p>

“出手很阔绰?”</p>

“是的,据我所知,这并不是斯派克的描述中,斯嘉丽与亚历桑德拉此前在酒店穿着浴袍与斯派克并肩、在酒店门口一人给了斯派克一个飞吻还坐上了他的保时捷都是她们已经有把柄落在斯派克手上的表现——</p>

甚至于还可能是献上了某种不可言说的忠诚。</p>

否则的话你没办法解释她们两人能做这么不要脸的事,斯嘉丽更是脸都不要了说出那种话。</p>

她们甚至也可能在斯派克的逼迫下签了所谓的封口合同!</p>

一句话总结:斯派克就是中国派来渗透美国娱乐圈的黑恶势力,必须要出重拳!</p>

“我操,我什么时候这么邪恶了?”</p>

回到了加州的周易看的那叫一个啧啧称奇。</p>

这报道整的怎么他跟吹牛老爹似的?</p>

“你封锁的太死,这对于美国的舆论环境来说就不正常。”</p>

小埃德加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多少有些无奈:“他们这群记者对这一套最敏感了。”</p>

这行为四舍五入一下约等于是在挑战他们的传媒霸权。</p>

“需要公布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