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参缘:仙圃遗种记》
终章 参通天地证道合 仙圃遗种贯古今
楔子 四序参华聚瑶圃 五行真精贯太虚
当太行的最后一片雪花落在参根的墨玉纹路上,阿云已随黑衣童子踏碎瑶圃的玄冰,见九叶灵参在西王母的丹火台上绽放四色华光——春芽的青碧、夏叶的绛红、秋精的银芒、冬元的墨辉,四色交织成太极图,图中浮现《云笈七签》的古篆:“上党灵参,西母遗种,四序合德,可通天地。”此时瑶圃的玉阙传来环佩声,西王母乘九色斑龙而至,发间玉簪滴落的甘露,竟在参根上聚成“天人合一”的卦象。
第一回 西王母亲临瑶圃 四序参精化太极
西王母立于丹火台中央,十二侍女各捧四季参精:春芽盛于青玉盘,夏叶置于赤玉盏,秋精藏于白银匣,冬元卧于玄冰壶。“此参得昆仑先天之气,历四序而聚五行,”王母以玉杵轻敲丹台,台心竟涌出地火与玄冰,“汝观其形:春芽五叶应木,夏茎九节应火,秋根三歧应金,冬须百二十条应水,中央黄土纹应土。”阿云见参根自发摆出五行方位,根须与自己的经络同频震颤。
更奇的是参精交融之景:春芽的青气与夏叶的赤气缠绕成“木生火”,秋精的银芒与冬元的墨气汇作“金生水”,中央黄土纹则化出黄气,将四色精气凝成太极。王母指尖轻点太极眼,四色精气突然炸开,在空中显映出人体五脏影像——肝如青蚨吸春芽,心似赤莲承夏叶,肺若银壶纳秋精,肾像墨海藏冬元,脾为黄土统四脏。
“参之性,合天之序,人之度,”王母取四色精华为引,“春参疏肝应风木,夏参强心应君火,秋参润肺应燥金,冬参补肾应寒水,此乃‘人法地,地法天’的至理。”阿云忽见自己的任督二脉与参的四色精气共鸣,先前因尝药留下的偏性竟随四气消散,化作参香弥漫瑶圃。
第二回 五行和合炼金丹 七情璇玑演医道
王母命侍女将四季参精投入八卦丹炉,炉中顿时腾起青赤银墨黄五色烟霞。“药物有七情,参为君药,”王母撒入柴胡、黄连、熟地、藜芦,“春参芽配柴胡相须,夏参叶畏黄连相恶,秋参精杀乌头相杀,冬参元使熟地相使,此为七情和合之妙。”阿云见炉中参精与诸药自动排列,形成“君臣佐使”的药阵,阵中银芒斩断藜芦的黑气,恰如金克木的五行制衡。
丹成之时,炉盖炸开九道霞光,飞出九色仙童——每童对应五行之一,演示药性流转:青童持春参引气入肝,赤童捧夏参活血通心,黄童抱参须健脾和中,银童握秋参润肺降气,墨童揣冬参滋肾填精。九童绕炉三匝后,竟在丹炉内壁刻出《神农本草经》全文,每字皆由参的四气五味凝成,笔画间显映着药物归经的轨迹。
王母取金丹置于阿云眉心,丹体遇气化作流光,沿任脉下注丹田。阿云顿觉全身三百六十五穴与参的百二十条须脉共振,舌尖自发涌出甘辛酸苦咸五味,对应参的五味归经——甘入脾、辛入肺、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此乃“五味入口,各归其所喜”的真机。
第三回 六气璇玑参星斗 五运流转贯地天
王母引阿云至瑶圃的“六气璇玑台”,台心的参苗随五运六气自动变幻:甲己化土年,参根泛黄土色,根须如脾络盘曲;乙庚化金年,参叶显银芒,叶脉似肺经分布。“参应五运而变,”王母转动璇玑,天上岁星与参苗的青芒连线,“木运太过则参芽辛散,金运不及则参精酸收,此为‘上应天星,下合地脉’。”
当璇玑转至“阳明燥金”位,参叶的银纹突然加粗,阿云腕脉的太渊穴自动发热——此为秋金肃降之象;转至“太阳寒水”位,参根的墨纹泛起赤芒,丹田处暖流涌动——此乃冬水涵木之征。更妙的是参苗随六气的变化:风木气至则芽动,君火气至则叶张,湿土气至则根润,燥金气至则精敛,寒水气至则元藏,暑火气至则气充。
“汝看参须与地脉,”王母指台下的黄泉网络,“参须三百六十条,对应地脉三百六十穴,与人体经络同构。”阿云俯身望去,见参须在土中摆出十二经脉图,与自己的经络投影完全重合,参根中心的黄土纹正是人体中脘穴的位置。
第四回 参仙化气合三才 天人同构证道成
当北斗七星的摇光星转为五色,九叶灵参突然爆裂,从中飞出九色仙童,仙童们合体为“参仙”,身着四序华服,左手托日月,右手握星辰。“食此参仙,可通三才之道,”王母将参仙送入阿云口中,“天为阴阳,地为五行,人为脏腑,参合三者,故能调偏救弊。”
阿云顿觉身泛七彩霞光,升空时见自己的身体与参仙、天地星辰连成一线:头部对应参苗,为天;躯干对应参茎,为人;双足对应参根,为地。更奇的是,他的脏腑化作四季参精——肝为春芽青,心为夏叶赤,肺为秋精银,肾为冬元墨,脾为中央黄土,与天上的五星(木火土金水)共振。